• 主页 > 知识问答
  • 2007年绵阳师范学院期刊:新兴电影运动时期的国民政府电影审查制度分析

    电检制度起源

    20世纪初,我国电影业虽起步,但管理上尚无统一标准。在20年代之前,各地检查规定各异,如江苏教育会就曾自行成立“电影检查委员会”。直至30年代,国民政府出台了《取缔影戏场条例》七条,这才标志着我国首个电影检查制度的初步形成。自此,国民政府主导的电影检查体系逐步完善。

    国民政府掌握权力后,特别看重电影,认为它是“新兴的艺术”、“新兴的产业”以及“教育工具”。受到神怪片和所谓“新兴电影”的推动,官方开始探索电影事业的新方向,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电影审查体系,目的是让电影服务于统治体系。

    新兴电影运动的开山之作_新兴电影运动元年_新兴电影运动

    电检制度目的

    国民政府涉足电影行业,设立了电影审查机制,旨在维护其在政治统治下所倡导的社会道德标准。他们期望制作传播统治思想的官方电影。国民党官方电影的理念是,影片需传播党的教义,比如颂扬党的革命事迹、鼓舞党员的斗志等。然而,这类影片常常只重视内容,缺少生动的艺术形象,导致创作效果不尽如人意。

    国民政府期望利用电影传播其统治理念,引导民众思想和行为,让电影成为维护政权、传播意识形态的媒介,确保社会在其领导下持续稳定。

    “新兴电影”兴起

    新兴电影运动_新兴电影运动元年_新兴电影运动的开山之作

    上世纪三十年代,上海等地悄无声息地迎来了“新兴电影”的风潮。众多左翼电影工作者涌入上海电影圈,他们或执导、或编剧。这些“新兴电影”作品广泛触及反帝主题,特别是对日本的批判,同时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和贫富悬殊等问题,紧密贴近社会现实,展现了底层民众的生活和抗争。

    这些影片以进取精神为核心,在艺术展现上也有所突破,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。它们不仅在上海颇受欢迎,还在其他城市广为流传,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文化风尚,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    冲突与抵制

    新兴电影的兴起与电检会的宗旨相悖。电检会强调,对涉及阶级斗争和抗战题材的电影必须严格审查。电检会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,向电影公司管理层施加压力,导致各公司开始产生动摇,新兴电影的发展受到了阻碍。然而,电影工作者并未放弃,他们积极寻求应对审查的策略。

    上海不久涌现了电影救国会等团体,它们共同对抗着不合理的审查体系。这些团体勇于表达,力图争取电影创作的自由,助力电影业的良性发展,并在电检制度的重压下,为新兴电影争取到了生存的余地。

    电影创作调整

    新兴电影运动元年_新兴电影运动的开山之作_新兴电影运动

    为了应对严格的审查制度,“新兴电影”的创作者们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相应的调整。在1936年左右,一场名为“国防电影运动”的活动应运而生,它是“新兴电影运动”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的自然延续。在这段时间里,电影创作的主题和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,开始着重描绘工厂等场景,并将抗战与爱国情感融入到影片之中。

    创作虽有变动,却依然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。为了顺利通过审查,有些电影在思想和艺术上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,导致作品存在缺陷。它们未能充分考虑政治背景,有些电影过于侧重主题,未能将倾向性和真实性有效结合。

    全面审视反思

    总体来说,审查制度对30年代的“新兴电影”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。这一制度制约了“新兴电影”的进步,导致一些电影人离开了电影公司,使得运动逐渐陷入低谷。然而,换个角度想,审查制度也推动了“新兴电影”在逆境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革新。

    这个阶段,虽然“新兴电影”在创作上有所欠缺,但它在描绘社会现状、传播进步理念上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。这类电影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。面对这种受政治因素影响的影片发展历程,我们该如何审视?欢迎各位留言交流,同时也请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。

    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anmatong.com/html/tiyuwenda/9895.html

    加载中~

    相关推荐

    加载中~